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当前位置: 网站主页 > 相关技术 >

Design for Testability (DFT) 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4-07-09 21:07来源:功烨 芯爵ChipLord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Design for Testability (DFT),即“可测试性设计”,是一种在集成电路(IC)设计阶段通过引入特定测试结构和方法来提高电路在制造后测试效率和可靠性的重要技术。DFT技术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本文将详细探讨DFT技术的发展历史。


1. 初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在集成电路技术的初期,IC规模较小,电路功能简单,测试主要依靠功能测试,即根据电路设计的功能要求,通过输入特定信号并观察输出结果来判断电路是否正常。然而,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集成电路的规模和复杂性迅速增加,功能测试的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主要问题包括测试时间长覆盖率低成本高等。


2. DFT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为了应对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挑战,DFT的概念逐渐被提出。DFT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在设计阶段加入特定的测试结构,使得测试更加高效和可靠。1970年代末,基于扫描链(Scan Chain)的设计技术开始出现。这种方法通过在电路中加入扫描寄存器,使得内部节点的状态可以通过外部控制进行观测和控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测试的可控性可观察性

 

扫描链的引入是DFT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通过将普通的触发器替换为扫描触发器,使得电路可以在测试模式下工作,能够逐位地移入和移出测试数据,从而使内部节点的状态可以被直接观测和控制。


3. DFT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DFT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标准化。边界扫描(Boundary Scan)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1985年,由多个公司和机构组成的联合测试行动组(Joint Test Action Group,JTAG)开始研究边界扫描技术。1990年,IEEE发布了边界扫描的标准IEEE 1149.1,也称为JTAG标准。该标准为DFT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统一的规范,使得不同厂商的产品可以互操作,并大大简化了复杂电路的测试过程。

 

边界扫描技术通过在芯片的输入输出端口附近加入边界扫描单元,使得这些端口的状态可以在测试模式下被直接控制和观测,从而大大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覆盖率。

此外,内建自测试(Built-In Self-Test,BIST)技术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发展。BIST技术通过在电路内部加入测试模式生成器和响应分析器,使得电路可以自我测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测试的效率,还减少了对昂贵测试设备的依赖,进一步降低了测试成本。

 

4. 现代DFT技术(21世纪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级芯片(SoC)设计的兴起,DFT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现代SoC设计中集成了大量的IP核,使得测试更加复杂。DFT技术不仅需要考虑单个IP核的测试,还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协同测试。

 

在这一阶段,先进的DFT技术如基于物理的测试(Physically-Aware Test)和低功耗测试(Low Power Test)开始出现。基于物理的测试技术通过考虑制造过程中的物理效应,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和覆盖率。低功耗测试技术则通过优化测试过程中电路的功耗,避免由于测试过程中的高功耗而引起的电路损坏或失效。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DFT技术也开始引入这些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于测试数据的分析和故障诊断,提高了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


总结


DFT技术的发展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功能测试到现代复杂的SoC测试,DFT技术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在提高电路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随着IC设计的复杂性和集成度的不断提高,DFT技术将继续发展,为IC设计和制造提供更加高效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