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失效分析步骤全流程 芯片失效分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通常包括以下全流程步骤: 1. 前期信息收集与失效现象确认 · 失效背景调查:收集芯片型号、应用场景、失效模式(如短路、漏电、功能异常等)、失效比例、使用环境(温度、湿度、电压)等信息,确认失效是否可复现,区分设计缺陷、制程问题或应用不当(如过压、ESD)。 · 电性能验证:使用自动测试设备(ATE)或探针台(probe station)复现失效,记录关键参数(如I-V曲线、漏电流、阈值电压偏移),对比良品与失效芯片的电特性差异,缩小失效区域。 2非破坏性检测(NDA) · X射线检测(X-ray imaging):2D X-ray检查封装内部引线键合、焊球连接、分层等缺陷;3D X射线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芯片内部结构,识别微裂纹、空洞。 · 红外热成像(thermal imaging):通电后扫描芯片表面温度分布,定位异常发热点(如短路区域)。 · 声学显微镜(SAM):利用超声波检测封装内部脱层、裂纹等界面缺陷(对塑封器件尤其有效)。 3.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 开封(decapsulation):化学开封使用酸液(如发烟硝酸)溶解环氧树脂封装,暴露芯片表面;激光开封对高密度封装(如flip-chip)进行局部精准去除。 · 剖面制备(cross-section):使用聚焦离子束(FIB)或机械研磨切割芯片,制备特定区域的横截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剖面,检测金属层断裂、通孔空洞、栅氧击穿等。 · 材料成分分析: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失效点元素成分,识别污染(如Cl离子导致腐蚀);二次离子质谱(SIMS)检测痕量杂质(如Na迁移导致漏电)。 4.电路层级失效定位 · 光子发射显微镜(EMMI):检测失效区域在通电时的微弱光子发射,定位漏电或短路的精确位置。 · 激光诱导电压变化(OBIRCH):激光扫描芯片表面,监测电阻变化,定位高阻抗或断路点。 · 电子束探伤(EBT):利用电子束激发芯片内部电势变化,分析电路节点异常。 5.综合诊断与根因分析 · 数据关联:整合电学测试、物理分析、材料表征结果,验证失效机理一致性(如电迁移导致电阻升高,SEM确认金属线变细)。 · 失效机理模型:根据现象构建失效模型,如热载流子注入(HCI)、电化学迁移(ECM)等。 · 改进建议:针对性提出设计优化(如增加ESD保护电路)、工艺改进(如优化金属沉积温度)或应用条件调整(如降低工作电压)。 整个流程需严格遵循“先非破坏后破坏”的原则,避免关键信息丢失,并通过多技术联合验证确保结果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