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当前位置: 网站主页 > 相关技术 > 芯片制造 >

芯片失效分析:EMMI与OBIRCH的原理、作用与区别

时间:2025-09-17 20:43来源:MCU内外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概述


EMMI和OBIRCH都是用于集成电路(IC)失效分析和缺陷定位的非侵入式、高精度的光学检测技术。它们就像给芯片做“CT扫描”和“B超”,帮助工程师“看见”肉眼和传统电子测试无法发现的微小缺陷。尽管目的相似(定位缺陷),但它们的工作原理、敏感的缺陷类型和应用场景有显著区别


光子发射显微镜 (EMMI)


原理


EMMI是一种被动检测技术。其核心原理是检测芯片在通电工作时,因特定物理效应产生的微弱光子发射

芯片中在以下情况会产生光子:

1. 载流子跃迁:在反向偏压的PN结(如短路、漏电的结)中,高电场下的载流子发生雪崩击穿或隧穿效应,获得高能量后与晶格碰撞,退激时会发射光子。

2. 热载流子发光:在MOSFET的饱和区,沟道中的高能(热)载流子撞击硅原子,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发光。

3. 栅氧化层漏电:当栅氧层存在缺陷导致 Fowler-Nordheim tunneling(F-N隧穿)时,电子穿过氧化层势垒时会发光。

4. 晶体管开关:在CMOS电路状态切换的瞬间,由于瞬态电流也会产生微弱的光子。

EMMI系统使用极其灵敏的相机(如冷却至-70°C以下的InGaAs或CCD相机)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捕捉这些微弱的光点。通过光学显微镜将这些光点与芯片的版图叠加,就能精确定位出发射源的位置。


作用与优势


· 主要作用:定位与漏电流高电场相关的缺陷。

o PN结漏电或短路(如EOS/ESD损伤)

o 栅氧化层击穿(Gate Oxide Damage)

o 闩锁效应(Latch-up)

o 接触孔(Contact)或通孔(Via)问题导致的漏电
 
o 热载流子效应(Hot Carrier Effect)

· 优势

被动检测:无需外部刺激,只需给芯片通电,对电路干扰小。

高灵敏度:能检测到nA级别的微弱漏电。

直观:直接看到发光点,与电路功能状态相关。
 

局限性


· 只能检测会发光的缺陷。对于金属连线短路、开路、高电阻通孔等不产生光发射的缺陷无能为力。

· 需要芯片在工作状态下测试,有时需要特定矢量(测试pattern)来激发缺陷。

· 背景噪声可能较强,需要经验来区分真实信号。

激光诱导电压变化 (OBIRCH)


原理


OBIRCH是一种主动探测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激光束作为外部刺激源,扫描通电工作的芯片表面,通过监测芯片电源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定位缺陷。
其工作流程如下:

1. 给待测芯片施加一个恒定的偏置电压(V_{bias}),并监测其电流(I_{bias})的变化;或者施加恒定电流,监测电压变化。

2. 用一束聚焦的激光束(通常是波长1340nm的红外激光)逐点扫描芯片表面。

3. 当激光照射到不同材料结构时,会产生两种主要效应:

热效应(主要):激光被吸收后产生局部热扰动。材料的电阻会随温度变化(TCR)。

光电效应:在某些情况下,激光可能产生电子-空穴对。

4. 缺陷定位机制

o 当激光扫描到正常区域时,产生的电阻变化很小,电流/电压变化也很微弱且稳定。

o 当激光扫描到缺陷区域(如一条存在空洞(Void)的金属线,或一个高电阻的通孔)时,该处的电阻对本就敏感。激光产生的微小热扰动会显著改变该缺陷点的电阻值,从而引起整个回路电流(或电压)的剧烈变化

5. 系统实时记录每个激光点对应的电流变化量(ΔI / I),并生成一张OBIRCH映射图。图中亮度异常(过亮或过暗)的点即对应缺陷位置。

作用与优势

· 主要作用:定位与电阻异常相关的缺陷,特别是对电流/电压敏感的开路和短路。

金属连线短路(Bridge/Short)
 
金属连线开路(Open)、通孔/接触孔电阻过高(High-Resistance Via/Contact)

硅基材料的缺陷(如Dislocation)

o 静电释放(ESD)损伤通道

· 优势

主动灵敏:通过主动激发,能发现非常微小的、被动的EMMI无法发现的电阻性缺陷。

应用广泛:对前端(晶体管)和后端(互连金属层)的缺陷都有效。

不受光发射限制:即使缺陷不发光,只要它的电阻对热敏感,就能被探测到。

局限性

· 需要激光扫描,相比EMMI更耗时。

· 需要施加偏置电压,有时需要特定的静态工作状态(非动态工作)。

· 对纯粹的电容性缺陷或不引起电阻变化的缺陷不敏感。

 

核心区别总结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下表列出了两者的核心区别:
特性 EMMI (光子发射显微镜) OBIRCH (激光诱导电压变化)
工作原理 被动接收芯片自身发出的光子 主动发射激光,探测电流/电压变化
物理机制 检测载流子跃迁(漏电、击穿)发出的光 检测激光引起的局部热扰动/电阻变化
敏感缺陷 电流型缺陷(漏电、击穿) 电阻型缺陷(开路、短路、高阻)
检测信号 光子(光) 电流或电压(电)
所需状态 通常需要动态工作状态 静态偏置状态即可,无需复杂工作
比喻 “夜视仪”:在黑暗中观察芯片哪里在自发发光 “金属探测器”:用探针(激光)扫描,听哪里响声异常
优势 对微弱漏电极其敏感,直观 对不发光的高阻/短路缺陷敏感,适用范围广
局限性 无法检测不发光的电阻性缺陷 无法检测纯漏电且电阻无变化的缺陷

协同使用

在实际的故障分析流程中,EMMI和OBIRCH不是相互替代,而是高度互补的黄金搭档

1. 初步定位:首先可能会用EMMI进行快速扫描,如果发现明显的发光点,则问题可能主要是漏电。

2. 深度分析:如果EMMI没有发现,或者发现的点无法解释故障现象,则会立即使用OBIRCH进行扫描,寻找是否存在电阻性异常。

3. 交叉验证:有时一个复杂的缺陷(如ESD损伤)可能同时包含漏电和电阻变化,两种技术都能在相近位置给出信号,相互验证,极大地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

总结来说:EMMI是“抓漏电的专家”,而OBIRCH是“抓电阻异常的专家”。 现代高端故障分析实验室都会同时配备这两种工具,工程师根据初步的电性故障表现,选择合适的工具或组合工具,来高效、精准地找到纳米级芯片中那一个微小的致命缺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