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是否在芯片ESD设计中遇到过以下情况:1. 同样的ESD保护单元,在其他芯片上使用正常,但在某款芯片上会出现管脚无法达标? 2.同样的ESD保护单元,为什么管脚之间防护能力差距较大? 3.为什么ESD单元标称可以达到4kV HBM甚至更高,但在芯片上总是有管脚甚至达不到2kV HBM? 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检查芯片失效管脚对应的ESD放电回路的动态电阻(Dynamic Resistor)。 动态电阻(Dynamic Resistor)是什么? 动态电阻可以简单理解为ESD放电回路上的总阻抗:因为ESD放电作为一种相对高频的脉冲,它会受到ESD放电回路上电阻、容抗、感抗的影响,这里简单归结为阻抗,这个动态电阻的阻值与版图寄生提取出的阻抗存在一定差异,且与方块电阻计算出的回路电阻差异更大。 ESD动态电阻可以非常直观的通过TLP曲线反映出来。站长在前面的文章中简单介绍了TLP测试,作为ESD设计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TLP测试被广泛应用在ESD设计、测试、失效分析中。本文仅简单探讨TLP测试在ESD动态电阻测量方面的应用。 TLP I-V曲线与ESD设计窗口的关系可简单表示如下: 图一.TLP曲线与动态电阻的关系。 左边绿区是端口的工作电压区,右边红区是端口的失效电压区。绿区与红区中间就是端口的ESD设计窗口。 动态电阻RDYN就是TLP曲线越过紫色点(Holding点),进入ESD泄放阶段之后,I-V曲线斜率的倒数,既: RDYN=ΔV/ΔI 其中:红色虚线表示动态电阻为0.5Ω的放电曲线;绿色虚线表示动态电阻为1Ω的放电曲线;蓝色虚线表示动态电阻为2Ω时放电曲线。 在上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到动态电阻对ESD放电能力的影响:动态电阻越大,ESD能力越弱;动态电阻越小,ESD能力越强。所以在很多ESD设计者口口相传的秘笈中都有一条大家知道,但很难遵守的规则:每一条ESD回路上的动态电阻不能大于1Ω。 为什么很难遵守呢?在笔者的ESD设计生涯中遇到过无数次受封装最大面积约束、信号完整性、高低压隔离距离、IO抽头位置等诸多状况的影响,使得ESD放电回路的布线总是无法以最理想的方式实现。而且对于多人协作的版图设计模式,很多时候ESD回路的设计充满了妥协,以至于1Ω的动态电阻很难实现。笔者设计生涯中设计过ESD的芯片中,所有管脚皆能满足要求的屈指可数,但这些芯片都能满足指标。 (编者按:容抗与感抗,乃至版图造成的阻抗不连续,这些都会影响动态电阻的大小,如果要深究ESD的动态电阻,这是个极其复杂的工程。) 为什么要求是1Ω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粗糙的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动态电阻1Ω就意味着对于这个放电回路,电压每增加1V,ESD电流便可以多1A。因此对于有强回滞(snap-back)的器件,诸如GGNMOS、GRNMOS、GCNMOS、LVTSCR等器件,其回滞电压往往大于2V,因此在放电I-V曲线触碰到红区之前能很轻松走掉2A以上的电流,从而达到HBM 2kV以上的条件。 但在不满足1Ω条件时,该怎么评估动态电阻的大小是否合适呢?可以简单进行一个估算。 一般FAB的PDK里的ESD设计指南都附有ESD保护单元的TLP测试曲线,其提供了器件的Holding Voltage(VH)与Holding Current(IH)。对于各个端口,需要结合实际电路情况与电路设计人员确认各个端口的ESD设计窗口,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红区的破坏电压的下限BV。对于一个要求2kV HBM的端口,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进行估算: RDYN=(VH-BV)/(1.5-IH) 这样就可以预估在ESD电流走掉1.5A时,在该回路上可以容许的最大动态电阻值。用该结果去指导版图的布局布线设计,以及与后仿真提取的参数做对比,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个公式是比较准确的。 以上内容主要针对PAD BASED的防护策略。对于很多先进工艺,大多采用RAIL BASED带RC触发的Power Clamp结构,其端口的ESD响应曲线的差别在于:ESD器件的开启点不再位于绿区右侧的ESD设计窗口中,而往往位于绿区内部,且其开启曲线类似于理想二极管,不存在HOLD点。那么上面公式中VH直接替换为power clamp曲线的开启电压Vtrig即可。 总结 TLP测试作为ESD设计人员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把“之一”二字去掉),它的结果反映了很多ESD设计上的特点,以上内容只是其中的一个用法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