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一篇讲透:芯片可靠性测试到底测什么?

时间:2025-11-18 21:38来源: dpzc 芯片研究室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芯片为啥能用好几年?揭秘背后的“压力测试”

在半导体产业链中,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然而,即便芯片功能测试全部通过,也不能保证其在真实应用场景中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可靠性测试(Reliability Testing)成为芯片量产前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质量的“试金石”,更是产品能否在市场立足的关键保障。

本文将系统梳理芯片可靠性测试的核心概念、常见项目及其意义,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这一关键环节。


 

一、什么是芯片可靠性测试?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持续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对芯片而言,即在高温、高湿、温度变化、电压波动等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性能稳定、不发生失效的能力。

可靠性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芯片“能不能用”,而是预测它“能用多久”。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极端环境,加速芯片老化过程,提前暴露潜在缺陷,从而确保出厂芯片具备足够的寿命和稳定性。

 简单来说:

功能测试是“今天能不能工作”,

可靠性测试是“未来几年还能不能持续稳定工作”

 


二、可靠性测试的依据与标准


为确保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和权威性,全球半导体行业普遍遵循由以下组织制定的标准:

· JEDEC(联合电子设备工程委员会):全球半导体行业最广泛采用的标准组织,主导大多数封装级可靠性测试规范。

· AEC-Q100:汽车电子委员会制定的车规级芯片可靠性标准,要求极为严苛。

· IPC:电子组装与封装工艺相关标准,尤其关注可焊性等组装兼容性问题。

· MIL-STD(美国军用标准):用于军工级器件,测试条件最为极端。

·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供环境试验通用框架。

这些标准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芯片设定了明确的测试流程、条件与时长。

 

三、常见的芯片可靠性测试项目

以下是芯片封装完成后常见的几项核心可靠性测试,通常被统称为“可靠性套件”(Reliability Suite),根据客户需求和应用领域灵活组合执行。

 

1. Precon(预处理测试)

全称:Preconditioning Test

目的:模拟芯片在运输、存储及回流焊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温湿度环境,评估其抗“爆米花效应”和分层风险的能力。

测试流程

· 先进行 MSL分级测试(Moisture Sensitivity Level,湿度敏感等级)

· 模拟吸湿 → 高温回流焊(如260℃峰值温度)

· 后续进行外观检查、X-ray扫描、电性测试

典型失效:塑封体开裂、引线键合脱落、内部空洞膨胀(“爆米花”现象)

这是封装厂出货前的第一道关卡,确保芯片能安全抵达客户手中并顺利贴片。


2. THB(温湿度偏压寿命测试)

全称:Temperature Humidity Bias Test

别名:“双85测试”——85℃ + 85% RH

目的:评估芯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期通电工作的抗腐蚀能力,特别是水汽侵入导致的金属腐蚀。

测试条件

· 温度:85℃

· 湿度:85% RH

· 施加最大工作电压(Vmax)

· 持续时间:常见为1000小时(约42天)

等效寿命:约等于常温(25℃)环境下使用 20年

广泛应用于消费类、工业级芯片,是衡量湿气防护能力的核心测试。

 

3. HAST / BHAST / UHAST(高加速温湿度应力测试)

全称:Highly Accelerate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tress Test

目的:作为THB的“加速版”,通过提高温度、湿度和压力,大幅缩短测试周期,快速评估湿气侵入引发的腐蚀风险。

测试条件(典型)

· 温度:121℃

· 湿度:100% RH

· 压力:2 atm(约202.6 kPa)

· 时间:96小时(4天)

分类

· BHAST:加偏压(Bias),模拟实际工作状态

· UHAST:不加偏压,仅考察材料本身耐湿性

优势:96小时 HAST ≈ 1000小时 THB,极大提升测试效率。

 

4. HTOL(高温工作寿命测试)

全称:High Temperature Operating Life Test

目的:评估芯片在高温下持续运行时的稳定性,检测电迁移、栅氧退化等长期老化机制。

测试条件

· 温度:125℃ 或更高(依工艺而定)

· 施加最大工作电压与负载

· 持续时间:通常为1000小时

· 中间点回测:168h、500h时进行功能抽检

常用于高端逻辑芯片、处理器、存储器等需长时间运行的产品。

5. HTST(高温存储测试)

全称: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Test

目的:评估芯片在不通电状态下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中的材料稳定性。

测试条件

· 温度:150℃(常见)

· 无电压施加

· 时间:500~1000小时

关注点:封装材料老化、金属间扩散、钝化层裂纹等物理退化。

与HTOL区别:HTOL是“带电老化”,HTST是“静态老化”。

 

6. TCT(温度循环测试)

全称:Temperature Cycling Test

目的:评估芯片在反复冷热交替下的机械耐久性,检验不同材料间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疲劳失效。

测试条件

· 高温:+150℃

· 低温:-65℃

· 转换速率:5~15℃/min

· 循环次数:500~1000次

典型失效:焊点开裂、键合线断裂、基板分层

特别适用于车载、工业等温度变化剧烈的应用场景。

 


7. TST(热冲击测试)

全称:Thermal Shock Test

目的:与TCT类似,但温度转换更剧烈,通常使用液体槽实现极速变温。

测试条件

· 高温槽:+125℃

· 低温槽:-40℃

· 转换时间:< 20秒

· 循环次数:200~500次

特点:比TCT更具破坏性,更能暴露结构弱点。

多用于晶圆级可靠性验证,封装级较少使用。

 

8. SDT(可焊性测试)

全称:Solderability Test

目的:评估芯片引脚或焊球在焊接过程中的润湿能力,确保其能可靠地焊接在PCB上。

测试方法

· 先进行蒸汽老化(模拟吸湿)

· 浸入245℃锡炉5秒

· 观察引脚沾锡面积是否达标(通常要求 > 95%)

直接影响客户端的组装良率,是封装厂必须控制的工艺指标。

9. MST(机械冲击测试)

全称:Mechanical Shock Test

目的:评估芯片在运输、安装或使用过程中遭受突发外力冲击时的结构完整性。

测试条件

· 冲击加速度:500~1500 G

· 脉冲时间:0.5~1 ms

· 多方向施加(X/Y/Z轴)

典型失效:内部裂纹、键合线断裂、封装体破损

 对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尤为重要。

10蒸汽锅测试( PCT)


全称Pressure Cooker Test

测试目的:主要测试封装产品抵抗环境湿度的能力,并通过增加压强来缩短测试时间。该测试旨在评估芯片产品在高温、高湿、高压条件下的湿度抵抗能力。

测试条件:通常将封装体置于130℃、8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并施加2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

失效机制:化学金属腐蚀、封装塑封异常。

 

 

四、总结:可靠性测试的意义与趋势

 
随着芯片向小型化、高密度、异构集成方向发展(如2.5D/3D封装、Chiplet),可靠性挑战日益严峻。传统测试方法也在不断升级,例如引入加速模型失效分析联动(FA)、大数据预测寿命等技术,提升测试精度与效率。

总结

芯片设计成功只是起点,封装完成也非终点。可靠性测试才是连接实验室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它不仅关乎产品质量,更直接影响客户体验、品牌声誉乃至产品召回成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